全市besta8.com
此外,新息技为高起点建好并监管好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新息技武汉市餐厨废弃物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项目及其监理已分别完成招标,现已完成10000多个餐厨垃圾桶电子感应标签安装,目前正对餐厨收运车辆安装无线称重装置。据了解,代信该项目设计处理规模200吨/日,代信日前该项目正进行带料调试,国家发改委将在近期对该项试点工作进行中期评估。besta8.com
与此同时,术产全市还启用了2座餐厨废弃物应急处置厂(总设计处置能力为400吨/日)张洪波充分肯定了梓树产业发展模式,业链她指出,业链梓树村项目选取精准,产业发展集中,覆盖贫困户广,尤其是吸纳贫困户打工就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办法,可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稳定脱贫。张洪波一行深入梓树村210KW村集体电站,专题召开实地了解光伏扶贫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专题召开以及光伏扶贫电站的资金来源、发展方向、贫困户受益方案等,并认真听取了头陀镇梓树村光伏扶贫工作汇报。besta8.com4月18日,全市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处长张洪波、安徽省扶贫办计划项目处处长孟守东一行深入岳西头陀镇梓树村指导光伏扶贫和产业发展工作。副县长方志国,新息技县扶贫办和头陀镇主要负责人陪同。
张洪波指出,代信光伏扶贫是脱贫攻坚战役中一项重要的扶贫举措,同时也是一项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项目。岳西县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术产积极探索出一套模式可行、经济合理、执行有力的光伏扶贫方法,力争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对没有制订新一轮整治规划的河流,业链要抓紧完成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
完成封育造林26.8万亩,专题召开保护和恢复湿地9万亩,流域湿地公园总数达到17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8处。制定实施应急预案,全市严格落实防控措施,连续8年实现了国家提出的“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目标。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新息技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新息技认识再深化、目标再提升、措施再加强,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坚决打赢新一轮太湖治理攻坚战,让太湖早日重现碧波美景,让苏南大地展现“环境美”现实模样。代信三是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创建成效显著,16个市县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城市群。开展船舶污染物专项整治。
重点实施水源涵养、湿地建设和缓冲带等综合整治,加强湿地恢复与管护,推进环湖生态防护林建设。“十二五”时期,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太湖流域各地和省有关部门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全面实施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齐抓并举,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统筹推进,顺利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近期(2015年)治太目标。二是大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蓝藻、水草、淤泥等资源化利用率,鼓励实施技术创新性强、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在新一轮治太中,不仅要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还要突出抓好精细化管理,切实发挥已建工程的环境效益。深化工业点源治理,停止审批增加氮磷污染物排放的新建工业项目,对涉及氮磷排放的园区、行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强化治理措施。近年来流域建成一大批工程项目,但一些治污设施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转,有的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甚至有少数设施成为“晒太阳”工程。五是推进生态修复和资源化利用。
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尤其是撤并乡镇集镇管网建设,新增污水管网500公里以上,推进排水达标区建设。地方是治太第一责任主体,不能因干部调整而弱化治太,要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年接着一年干。
完成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567家,关闭化工企业1382家,关停印染、电镀等重污染及超标排放企业1000余家。四是进一步聚焦小流域整治。
率先在太湖流域开展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试点。四是始终坚持加大投入。促进全流域自来水深度处理和双源供水“两个全覆盖”,推进全流域安全供水向优质供水转变,确保群众喝上安全稳定优质的“放心水”。发挥市场作用,提高流域排污收费标准,推行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生态补偿等制度,征收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资金5.9亿元。目前,流域内很多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今年将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实现更高水平“两个确保”。
严格落实太湖流域总磷总氮排污收费政策,研究将总磷总氮指标纳入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考核范围。落实主体功能区划,严守生态红线和太湖一级保护区制度,严把环境准入门槛。
加强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估,将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落实党政同责,进一步深化“河长制”管理。
流域各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深化“河长制”管理,市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强化湖泛防控,提高蓝藻和水草打捞及处置效率。
流域各地和省有关部门将以更大的责任担当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五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实践,着力改革创新,积累了不少经验。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治太实效。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黑臭水体进行排查梳理,明确整治措施和达标时限,确保“十三五”末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取缔、关停和迁移畜禽养殖场1000多处,拆除网围养殖面积3万亩,化学氮肥、农药施用量比系统治理前分别削减20%和30%。虽然流域治污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部分地方“重建轻管”现象仍然突出。
省委、省政府定期对治太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二是始终坚持规划引领。
蓝藻发生强度总体呈逐年减弱趋势,累计打捞蓝藻611万吨,日处理能力达1.9万吨,基本实现“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总磷、总氮已成为制约水质改善的最大“短板”,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仍有部分河流总氮、总磷指标尚未达到国家控制要求,一些支浜常年黑臭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一是太湖流域水质持续向好。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对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全力抓好督促整改,切实做到“水环境家底清楚、问题症结清楚、治理思路举措清楚”。按照“水十条”要求,制订实施总磷总氮污染控制方案,并建立健全约束性指标体系。苏锡常地区三次产业比重总体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5%。
实施引江济太,保持太湖适当水位。编制小流域整治、近岸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多个专项规划,保证了太湖治理全面、系统、科学、有序展开。
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实施传统制造业和重点开发区绿色化改造。加强湖泛防控,完成清淤2287万方。
既立足当前,抓好应急防控,牢牢守住“两个确保”底线;又着眼长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三级保护区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促进流域水质持续改善。虽然流域水质稳中趋好的态势初步形成,但离水环境根本好转还有不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