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主任摘要besta8.com
与此同时,平第2015年新能源累计受阻86.22亿千瓦时。黄钢说,市次参与此次交易试点的风电、市次光伏企业减少了相同电量的弃风、弃光;自备电厂企业减少相同的燃煤自用电量;促进了自治区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增加了自备电厂参与调峰手段,有效拓展新能源消纳空间,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同时,创新了疆内新能源消纳模式。besta8.com
据介绍,报告2015年在国家能源局新疆监管办公室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在全国首创开展了调峰替代交易试点。在新疆电力交易平台先后成功组织了两批交易,周惠主任摘要共有119家风电、光伏企业,5家自备电厂企业自愿参与,交易电量10.24亿千瓦时。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赵青山说,平第新能源消纳难题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平第清洁能源替代自备发电交易是具体的解决措施之一,也是贯彻国家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意见要求besta8.com在新疆电力交易平台先后成功组织了两批交易,市次共有119家风电、光伏企业,5家自备电厂企业自愿参与,交易电量10.24亿千瓦时。通过2015年的交易试点,报告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结合其它省区的经验,不断完善2016年调峰替代交易组织工作。
截至2015年底,周惠主任摘要新疆电网全网装机6576万千瓦,同比增长28.4%。急需通过开展清洁能源替代自备发电等市场化交易方式,平第努力拓展疆内新能源消纳空间。健全举报、市次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报告——坚持把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作为内生动力。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周惠主任摘要围绕法律服务、周惠主任摘要环境监测、环境监管、环保大数据、环境审计、环境管理咨询等方面,全面推进环保领域向社会购买服务工作进程。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平第健全完善环保部门与司法机关的联席会议、专门联络、会商研判、重大环境案件挂牌督办等衔接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次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按照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水平。
要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建设和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向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要建立协调机制,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抓紧提出本地区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条件成熟的地区要率先开展先行先试,逐步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
(九)建立健全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推动实施产学研技术开发,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三)提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全面抓好建筑领域节能。
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编制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按照“六通、六改、六建、三化”标准要求,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在各市(州)和重点县(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30个标准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区。全面推动市县规划改革创新,合理划分确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规模和比例结构,探索开展“多规合一”,为一张蓝图绘到底奠定基础。积极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定期公布省内单位产品能耗最低的高耗能产品生产企业名单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名单,给予能效领跑者政策扶持,引导生产、购买、使用高效节能产品。
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以市、县等区域板块为重点,从建设美丽街道社区、美丽乡村抓起,加快人居生态、田园生态、采业生态、产业园生态、连廊生态建设,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能源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
积极探索水权交易、矿业权交易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总体方案为统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探索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监督员队伍建设,实施“网格化”环境监管,建立环境监管定责、履责、问责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管体系。加快推进白城市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争取将省内其他城市列入国家试点政策支持范围,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净化生态功能。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节约利用。加强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五期等重大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建设。——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广绿色信贷,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和风险企业责任保险制度,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重大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建设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成林地清收面积55万公顷、森林抚育70万公顷。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提升作为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相应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在流域、大气、土壤、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十个重点领域实行生态补偿,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的权利义务,通过补助性补偿和奖励性补偿等方式,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逐步建立生态补偿综合考核评估体系。三、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实施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振兴工程和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工程。
加快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前期基础性工作研究,探索建立集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为一体的能源环境交易平台。加快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修订分级审批目录,简化环评审批程序,加强环评信息公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创新机制、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强化监督、加强宣传引导相结合,逐步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推进机制。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推进珍贵木材、苗木花卉、森林食品和药材等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到2020年全省林业经济总产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
深入开展未来10年吉林省环境质量提升和生态建设研究,分析全省生态环境现状,总结经验,梳理问题,凝练模式,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核查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企业配额分配制度。
(二)基本原则——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稳步推进污水厂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快推进绿色产业标准化工作,研究制定生物质能发电、生物天然气等地方标准,逐步建立生物质能领域技术标准体系。
加强城市软硬覆盖建设,到2017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裸露地面。按照国家部署,对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水域、滩涂等不动产进行统一登记。到2020年,创建生态示范市(州)2个、生态示范县(市、区)10个、生态示范乡(镇)和村200个。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要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探索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研究提出限制和禁止发展产业目录,强化产业发展指导和约束。严格各类建筑施工管理,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积极发展生物质产业,实施秸秆制糖、聚乳酸、纤维素乙醇等十大工程。积极抓好交通领域节能。
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和“企业限模”等限制性措施。强化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的监管,提升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