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besta8.com
试点《条例(修订草案)》创制了环保部门与排污企业签订污染防治协议的制度。发现存在环境风险的,普通土地使用者应当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方案,并采取防范措施。besta8.com
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护照这一制度可以使企业主动参与排污指标确定和污染防治措施的拟定,通过协商确定最适合的规制目标。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的,日照排污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修复责任。试点此次立法还强化土壤污染的防范和修复责任。besta8.com此次立法创设了不少新制度,普通比如环保部门与排污企业签订污染防治协议、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等。张全说,护照此次立法落实最严格法律责任,护照参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大幅提高罚款上限至一百万元,将最严格的法律责任从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扩大至所有环境保护领域。
如果未承担修复责任的,日照按照规定,要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昨天,试点《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二十八次会议一审。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普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普通实施50个重大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积极推广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模式,发展环境咨询、工程设计、第三方治理等新兴环境服务业。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护照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0%,护照自然湿地保有量达到120万公顷,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省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加快推进延吉市、日照通榆县等15个地膜综合利用试点建设,实现新增地膜回收面积246.75万亩。加快推进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试点到2020年创建300个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00万户。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普通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
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改造方案,五年改造农村厕所200万座。以地级城市为单位,制订能源结构调整、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落后产能淘汰、集中连片供热等实施计划和落实措施;强化政府监督管理和排污者责任,以建立城市禁燃区为载体,推进企业加快技术和环保设施改造,提高排放控制标准。
(四)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切实提升环境质量1.推动生态环境管理实践创新。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格“三区四线”管理,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现象。加快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丽乡村、生态乡镇等地方标准。加快制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环境保护、土壤修复、生态红线等方面的地方标准。
研究制定高耗能特种设备、高耗能行业节能评价和监测等地方标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现有农村公路危险桥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2.加快调整产业、能源结构。
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加快推进无渗滤液处理设施简易填埋场内的存量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实施吉林市老垃圾场改造、镇赉县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29个存量生活垃圾综合治理项目,综合利用垃圾3500万吨,到2020年全省简易填埋场内的存量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支持科技成果中间试验和应用技术开发;加快中试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熟化。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等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强化对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贯彻落实好新环保法及配套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依法采取按日计罚、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强制性措施,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统领,以新一轮振兴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有机融合,依托我省独特的生态优势,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好、保护好吉林的自然生态环境,让全省城乡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的永续发展,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新篇章。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加快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前期基础性工作研究,探索建立集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为一体的能源环境交易平台。
强化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加强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以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逐步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施分类分区管理,做到“一线一策”。
继续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按照国家部署,对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水域、滩涂等不动产进行统一登记。
建设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推进内联外通、生态恢复保育、绿色产业、沿边开放、大旅游等五项先导工程;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推动工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农业向规模优质高效转型、服务业向现代集聚协同转型、城市向绿色智慧人文转型,构建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城镇化、开放合作等区域高地,引领带动东西部协同发展;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实施河湖连通、绿化造林、水土保持、沙地碱地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提升生态调节功能,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再现草原秀美风光。(二)加快建立完善标准体系。
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村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落实好污水处理厂、火电厂、水泥厂等“六厂(场)一车”减排措施,推进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燃煤发电机组环保升级改造、重点行业污染物深度处理等减排项目建设,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推进珍贵木材、苗木花卉、森林食品和药材等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到2020年全省林业经济总产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加快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修订分级审批目录,简化环评审批程序,加强环评信息公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稳步推进污水厂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在工业领域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对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到2020年完成110户重点企业审核;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吉林化学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健全完善环保部门与司法机关的联席会议、专门联络、会商研判、重大环境案件挂牌督办等衔接机制。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9大行动计划,滚动实施20项创新发展工程及小卫星、无人机等100项重大项目建设。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继续推广使用1.6升及以下小排量汽车、高效稀土永磁电机等节能产品。
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积极发展生物质产业,实施秸秆制糖、聚乳酸、纤维素乙醇等十大工程。以人工湿地为主处理近河道的农村乡镇污水,实施松花湖、查干湖等重点湖泊和水库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建设重点河流沿线乡镇河道两侧植被缓冲带或生态隔离带,对饮马河、伊通河流域、东辽河流域汇水区实施人工造林,消除长春市伊通河杨家崴子区段、四平市条子河区段劣V类水体。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深化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适时增加特征污染物指标种类,对新、改、扩建项目实行污染物“等量替代”或“倍量替代”。
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和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土壤环境、地质环境、温室气体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综合督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着力推动环境保护从“督企”向“督政”转变。
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监督员队伍建设,实施“网格化”环境监管,建立环境监管定责、履责、问责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管体系。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